中国网7月5日讯(记者 白璐)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50周年。当中欧关系迈入“知天命”的年份,美国总统特朗普迎来了他的第二任期。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国优先”,在经贸方面,向全球加征“对等关税”;在国际事务方面,采取“战略收缩”,使得美国的许多盟友产生了“被抛弃”的感觉,转而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寻求更加平衡的多元外交。
作为美国最紧密的盟友之一,欧盟也受到了“美国优先”的强烈冲击,沦为“让美国再伟大”的垫脚石。那么,美欧关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中欧加强合作创造契机?即将召开的中欧峰会将为中欧关系注入怎样的确定性?在7月3日至4日举办的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上,“中欧关系:探索合作新路径”分论坛回答了这些问题。
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分论坛“中欧关系:探索合作新路径”(世界和平论坛秘书处供图)
这场讨论邀请来自欧盟国家、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中国的代表,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中欧关系。其中多位参会嘉宾都提到了“务实”,意味着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深化中欧合作具有必要性,但固有的制度差异以及长久以来缺乏信任又为中欧关系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云。
·伙伴还是对手?
在2019年3月出台的《欧中战略展望》政策文件中,欧盟将中国定位为 “目标一致时的合作伙伴” “技术领导力方面的经济竞争者”和“推广其他治理模式的制度性对手” 。目前来看,这一定位似乎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欧盟和中国看上去都有深化合作的意愿,但二者之间的分歧和缺乏信任使得深化合作的前景步履维艰。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周弘指出,中国和欧盟缺乏信任集中体现在俄乌冲突、经济竞争以及欧洲社会对于中国意图的误解等方面。“不少欧盟国家仍然认为在俄乌冲突当中,中国站在俄罗斯身后。”周弘说。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认为,让中国对俄乌冲突中俄罗斯的立场负责是根本错误的。中国的立场是一贯的——劝和促谈,反而是美国对俄乌冲突的立场发生了变化,但欧盟国家却闭口不谈。
此外,周弘指出,美国也对中欧关系有着很大影响。“美国认为欧盟在经济上过于依赖中国。”然而,欧盟实现自主很难一蹴而就。“欧盟要想推动军事和战略方面真正实现自主,至少还需要40年。”周弘说。
尽管存在上述分歧,但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中欧应是伙伴而非对手。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指出,欧盟内部决策系统非常复杂,确定对华政策需要协调各成员国的意见。但总的来说,中欧在很多领域都存在着共同利益,从务实的角度来说,应当加强合作。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创始所长帕斯卡尔·博尼法斯表示,世界上有不同的政治体制,体制不同的国家也可以合作。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指出,虽然中欧之间存在竞争,但共同利益大于分歧。挪威驻华大使戴伟恩表示,明确中欧是伙伴而非对手非常重要,伙伴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同意对方或十分相似,只要管理好分歧就可以很好地合作。
·中欧合作的现实需要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指出,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以来,美欧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维系美欧关系的共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二者对于共同的安全威胁——俄罗斯的立场也产生了分歧。在经贸方面,美国的“对等关税”也并未因欧盟的盟友地位而有所区别对待。此外,欧盟和俄罗斯的关系不断恶化,与中国的摩擦也在不断增加,在大国关系中处于不利的困境。而在欧盟内部,经济乏力,政治生态恶化,难民问题突出,社会矛盾等结构性问题也在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应重新定位自身的利益诉求,找到符合自身利益发展需要的政策和战略。”史明德说。
史明德认为,事实上,中欧之间的共同点甚至大于中美之间、美欧之间的共同点。如果欧盟将中国更多地视为伙伴而非对手,就应当更多地谈合作而非摩擦。既然要谈合作,就要充满诚意,不能通过加码贸易壁垒的方式来威胁对方。他表示,除了传统领域,中欧在数字经济、绿色环保、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广泛的合作空间,中国也愿意将欧盟作为经贸合作、科技合作以及产业链的伙伴。此外,民间交流也很重要,“只要跟中国人接触以后,再谈论中国就会不一样。”史明德说。
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表示,欧盟与中国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尽管存在分歧,但从务实层面来说,双方仍应当加强各领域合作。他指出,中欧双方在捍卫多边主义以及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存在着诸多共同利益和合作潜力。
来自挪威和塞尔维亚等非欧盟国家的驻华大使表示,他们所在的国家既重视同欧盟的关系,也重视与中国的合作,良好的中欧关系更符合各国的利益及现实需要。挪威驻华大使戴伟恩表示,挪威愿同中国包括欧洲的其他伙伴一起努力,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推动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体系更加有效。塞尔维亚驻华大使玛娅·斯特凡诺维奇表示,当前全球冲突加剧,经济复苏放缓,世界需要中欧之间加强建设性对话,这也是塞尔维亚政府工作的重点方向之一。她指出,数字化、科技创新、人工智能、汽车、智能制造、联合研发以及绿色转型等诸多领域都能成为中欧合作的重要方向。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周弘指出,特朗普2.0时期为中欧关系的提升提供了“机遇之窗”,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意识到了战略调整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欧应该加强战略对话、行业对话与经贸合作,以务实的眼光看待彼此的优缺点,彻底改变“系统性对手”的定位。
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创始所长帕斯卡尔·博尼法斯表示,中欧在许多问题的立场上甚至比美欧的立场更近,比如特朗普政府想破坏WTO秩序和国际规则,而中欧都想捍卫这些秩序和规则,此外,在气候问题、国际组织职能以及非洲的发展方面,中欧的立场也都更相近。
·中欧峰会,前景几何?
近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欧盟总部并举行第十三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此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曾透露,中欧峰会将于7月举行。对于即将召开的中欧峰会,我们可以抱有怎样的期待?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中欧之间的问题?
对此,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表示,这次峰会的筹备是在关税谈判等多重复杂背景的影响下进行的,大家应当以更加务实的眼光看待这次峰会,它可能无法达到大家期待的所有结果,但对话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史明德认为,中欧领导人很长时间没有这样的会晤,因此会晤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双方没有发展关系的意愿,就不会有这样的会晤。“我们不能期待通过一次会晤就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起码可以定下来今后中欧关系发展大的方向和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动荡的世界中,中欧如果对话,并且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达成共识,就是为世界注入了更多的稳定因素。”